在大流行期間,超過200,000名餐館工人離開了該行業。這是他們去了哪裡,為什麼他們離開了,為什麼他們沒有回頭。

勞動力沒有減少,而是重新安排了。酒店和零售業的職位空缺可能激增,但專業服務和金融業的就業人數急劇增加。

梅根·海因(Meghan Hein)想成為一名「數位遊牧民」,一個可以只帶一台筆記型電腦和充電器,仍然可以謀生的人。在大流行的早期,她離開了她在多倫多的兩份侍應生工作,開始擔任Web開發人員。

「現在我可以搬到墨西哥過冬,還有工作,」33歲的海因說。

40歲的彼得·拉姆齊(Peter Ramsay)想要一份辦公桌工作。在翻轉漢堡和切菜二十年後,他的膝蓋開始有感覺。

「我的身體太老了,不能每晚在廚師的崗位上工作,」他承認道。

尼克·沃森(Nick Watson)是一名調酒師,曾在多倫多最繁忙的酒店之一度過了六年,他只想享受寧靜。今年早些時候,這位39歲的他在城外買了房子,成為了一名花店店員。

「封鎖讓我有時間思考什麼讓我開心、不開心,」他說。

這三名工人是205,800名加拿大人中的一員,他們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離開了食品服務行業的工作,重新開始。

自2020年3月以來,當數千家企業倒閉,數百萬加拿大人失業以來,全國勞動力經歷了一場巨變,這是由成群結隊的工人從一個經濟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所推動的。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工作保障和改變環境,他們在新行業從事新工作,同時拋棄了舊工作。

在大流行期間,就業處於最高點,甚至高於之前幾個月的水平,但酒店和零售業的職位空缺激增,而專業服務和金融業的就業人數也在增長。

勞動力沒有減少,而是重新安排了。如果美國正在經歷一些經濟學家所說的「大辭職」,數百萬美國人辭職以換取為自雇,加拿大經濟可能面臨更像是「大重組」。

沒有哪個地方的勞動力短缺像加拿大的食品服務業那樣嚴重,該行業嚴重依賴廉價勞工和快速周轉來盈利。根據最新數據,加拿大統計局去年9月報告,該行業的職位空缺196,100個,經濟學家表示,大規模離職可能會改變該行業的性質。

這就是加拿大另類政策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Policy Alternatives, CCPA)所說的「重大部門重組」。

「這並不是說餐館工人拒絕重返工作崗位;恰恰相反,」CCPA經濟學家大衛·麥克唐納  (David Macdonald)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表示。

「他們確實想工作,但他們已經在另一個行業找到了工作,也許是薪水更高的行業。」

CCPA的研究發現,從事低薪工作的工人正在轉向高薪行業,而職位空缺番一翻極可能是低工資行業推動的。

12 月,加拿大統計局報告稱,整個經濟體新增就業崗位 153,700 個,連續第六個月實現就業增長。 令人驚訝的是,現在工作的人數比大流行爆發之前的 2020 年 2 月還要多。

自大流行開始以來,僅由秘書、辦公室行政人員和文員組成的專業服務部門就增加了 187,600 名工人。 金融、保險和房地產公司在同一時期迎來了 78,500 名新員工。

與此同時,食品服務、農業、建築和貨倉行業的工人急速地離職。

大約60萬食品服務員工在大流行初期失去了工作,其中只有65%的工人在22個月內返回。

對於餐館老闆來說,這是一段艱難的時期,在某些情況下,對一些工人來說,這是一段顯著繁榮的時期。

在第三波大流行之後,去年夏天取消了 COVID-19 限制,引發了一連串的招聘,迫使雇主通過宣傳更高的時薪來競爭工人,有時還提供簽約或留任獎金。

經濟學家發現尋求具有誘人薪酬歷史的職業的工人有所增加,而不是在同一行業尋求更高的工資,

拉姆齊回到安省沃克頓 (Walkerton) 探望父母後,離開了他在多倫多派克代爾 (Parkdale) 社區的廚師工作。他遇見了一些高中朋友,其中一位朋友向他提供了一份在屋頂維修公司擔任辦公室行政人員的工作。

起初,這似乎是奇怪的勝任,但拉姆齊很快發現他的技能令人驚訝地可以轉移。他在開餐館和管理財務的同時也做過類似的文書工作。

在廚房裡站了二十年後,他很享受坐在辦公桌前的機會。更好的是,他的起薪「是我餐廳工資的頂點,」他說。

Indeed.ca 經濟學家布蘭登·伯納德(Brendon Bernard)指出,通常是低工資工人加入工資較高的職業的人數量所增加。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期間,擁有高中文憑或以下從事低薪工作的工人比例從42%下降到39%。加入高薪職業的比例從18.7%上升到21%。

事實上,這些數字表明,在大流行期間,薪酬較高且入職機會相對較高的職業已經迎來了一波新進入者。

根據多倫多地區房地產委員會的數據,從 2020 年到 2021 年,多倫多的房地產經紀人數量增長了 10%,達到約 63,000 名成員。 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 2020 年 2 月以來,教育服務行業的工人人數增加了 93,100 人。

勞動力短缺對酒店和食品服務業來說並不新鮮。 在大流行之前,經濟學家開始注意到進入酒店工作的工人減少的跡象。

對加拿大各地的酒店公司進行研究的 Tourism HR 發現,自 2017 年以來,將酒店視為可行的職業選擇的人數下降了 16%。在 2018 年至 2020 年期間,食品服務和住宿行業失去了 5,700 名工人; 與大流行期間造成的損失相比,不多,但足以發現轉變。

圭爾夫大學 (University of Guelph)教授布魯斯·麥克亞當斯 (Bruce McAdams) 表示,該行業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留住工人,因為這種商業模式主要依賴於低工資和缺乏工作保障,他在 90 年代管理過一家餐廳,發現線廚師和糕點廚師通常很難 招聘。

他說,勞工權利在行業內鬆散的執行,而長時間輪班,很少的休息和不友善的老闆並不罕見。

酒店、食品和旅遊管理學教授麥克亞當斯說:「我認為該行業完全意識到還有更多工作要做(贏回工人)。我們正在談論對半個世紀以來沒有改變的商業模式進行重大改革。」

這種模式對年輕工人不再那麼有吸引力了。

海因 (Hein) 在20多歲時加入了餐飲業,當時她環遊世界。她在倫敦、阿布達比和墨爾本找到了服務的工作,以保持穩定的收入,然後在大流行前返回多倫多與家人共度時光。

COVID-19顛覆了她對酒店工作的依賴。在安省第一次封鎖期間,她被解雇,並申請了政府的緊急工人福利。

她說,她決定轉行,部分原因是聯邦補貼。加拿大緊急回應福利金每月2,000元的支票,使她有時間參加一個wannabe-coders編碼在線訓練營,該訓練營每周六天,每天運行12小時。很快,她征服了 JavaScript,加入了一家精品開發機構,現在這家公司讓她可以在任何她想去的地方工作。

「作為一名員工,我現在感到非常有價值,」她說。「僅是擁有福利的概念就讓人有點驚喜了。」

到2020年3月被解雇時,沃森正後來才意識到他經歷的倦怠。長時間的工作,顧客關係和熬夜的結合使他永遠處於疲憊的狀態。

當他15年前開始擔任調酒師時,他「有點愛上了這個行業」。

「與客人互動,在酒吧後面調校雞尾酒。有時我仍然會想念在非常繁忙的班次中工作的內啡肽衝動,」他說。

自從成為安省布雷斯布里奇 (Bracebridge) 的花店員以來,他現在和他的伴侶在那裡擁有一個家,並有時間反思。

「我的工作讓我如此痛苦,卻沒有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只是接受了所有這些事情,高層管理人員的態度,長時間沒有休息,低報酬,因為人們只是認為這就是這個行業的方式。我現在感到非常高興,因為沒有成為這一切的一部分。」

麥克亞當斯說,在勞動力迅速萎縮的情況下,酒店業應該開始將員工視為「「內部客戶」。

「他們將不得不重新設計員工的運作方式:更多的休息時間,更好的工作時間,更好的輪班安排。他們至少需要專注於成為很好的雇主,就像他們成為很好的漢堡店一樣。」

在過去的一年裡,一些餐館和酒吧除了加薪外,還實施了福利計劃來提高留職率。

多倫多Pizzeria Libretto的經理希拉蕊·德拉戈(Hilary Drago)將員工的時薪提高到通貨膨脹率以上,並推出健康和牙科計劃,其中包括物理治療、按摩療法和心理健康服務。

對於利潤微薄的餐館來說,增加勞動力的成本要取捨;並非所有公司都能負擔得起,在不造成自身損失的情況下,加強員工隊伍並提高工資。

德拉戈說,Pizzeria Libretto 的菜單價格正在上漲。 「如果我們要付給人們更多的錢,這是他們應得的,那麼這些勞動力成本就必須計入菜單價格。」

自今年夏天取消商業限制以來,行業組織一直在大力宣傳旨在維持該行業低工資模式的政策變化。

去年10月,加拿大餐館呼籲渥太華將工作簽證延長一年,同時擴大臨時外國工人計劃,該計劃允許企業以較低的成本雇用其他國家的工人。

遊說取得了一些成功。1月初,魁北克政府將該省某些僱主的臨時外國工人錄取率提高了一倍,以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但麥克亞當斯說,擴大低工資計劃不足以克服加拿大餐館工人日益嚴重的缺乏。 各省限制小企業允許的移民工人數量,以使加拿大工人仍然是主要的招聘群體。 在大流行期間負債累累的公司仍需吸引工人,同時償還政府貸款。

他預計,在未來五到十年內,隨著較小的酒店企業在債務和開支增加的重壓下陷入困境,食品服務行業將萎縮。

「毫無疑問,未來幾年這將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他說。

與此同時,對於一些離開的工人來說,這場大流行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掀起了令人鼓舞的新篇章。

「我曾經感到在工作中非常可有可無,」海因說,他兩年前對編碼一無所知,但現在作為一名全棧開發人員,我的起薪為5萬元。現在我覺得我面前有所有這些機會。

閱讀英文原文:thestar.com

Copyright ©2019 TYRLC. All rights reserved. | CoverNews by AF themes.